【资料图】
从双方各自公开的陈述来看,双方均认为自己拥有图片版权。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,要厘清究竟是谁侵权,还需要更详尽的事实和法律解释来支撑。但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,无非是因为从人们的常识判断,“我侵权了我自己”这句话听上去就跟“证明我爸是我爸”一样荒谬。更何况,视觉中国此前已多次陷入图片版权争议。2019年4月,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。视觉中国将本就无需授权的照片放上平台收费牟利;中国的国旗、国徽也曾被打上视觉中国的LOGO,列入其素材库中;还有多家知名公司官微曾表示,自己家的LOGO图变成了视觉中国的版权图片。正是因为视觉中国有如此多的“黑历史”,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摄影师反维权。
网络时代,平台至关重要,视觉中国作为平台企业,不仅成为用户快速找到摄影师和作品的渠道,也在建立作品维权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,其商业模式本是三方获益共赢。可惜令人遗憾的是,一些平台越来越强大,却屡屡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,一边向用户收费,一边侵犯原创者的合法权益,也难怪被网友斥之为“吃相太难看”。此前引起关注的西南政法大学老教授状告知网一案,亦是如此。强大的学术数据平台“借鸡生蛋”,将收录的海量文献和论文,高价卖给有下载需求的人,甚至作者本人下载也要收费。有人将此次维权称为照片版的“知网”,也正是说明了人们对于平台行为的不满。
近年来,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,人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,只有保护知识产权,才能更好地呵护创新,保护原创作品。维权的目的是保护作者权益,鼓励原创。若是维权成为平台牟利的工具,显然背离了保护的初衷。
每一起维权事件都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与普及,也期待每一次事件都对知识产权保护、对强势平台的监督起到推动作用。
(摘编自8月18日《广州日报》文/谭敏)
关键词:
内蒙古阿拉善新井煤业有限公司露天煤矿“2·22”特别重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
2023-08-29